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移动源污染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控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尤其是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重庆高新区,随着货运量的持续不断的增加和路面车流量的激增,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面临巨大压力。然而,重庆高新区并未被困境打倒,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治理方案,展示了其在移动源污染治理上的突出成就。
如今的重庆高新区,蓝天白云下的景象令人欣喜。这一切的变化,源于高新区制定并实施了全面的环境治理计划。他们不仅联合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摸排高新区移动源污染的现状,还通过研究吸取了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最终形成了《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移动源污染防治五年行动计划》。这个计划目标明确,切实可行,涵盖了生态环境、公安、城建等多个部门,力求建立一个综合、集成和高效的移动源污染防治体系。
在具体措施上,重庆高新区明确了15项具体的治理措施和29项工作任务,确保每一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统计分析不同车型的尾气污染贡献,他们将渣土车的治理作为重点。随着新能源渣土车的落地运行,高新区的治理目标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其次,推广新能源汽车慢慢的变成了重庆高新区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新区瞄准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短板,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刺激花了钱的人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欲望。为确保充换电基础设施的布局,高新区加快了相关规划并保障建设用地。同时,他们还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确保新能源公交车的普及,尤其是对市政环卫车辆的新能源替代比例进行限制,配合《加快新能源渣土车、搅拌车推广五条措施》等文件,为行业发展提供便利。
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重庆高新区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他们与国家电投、中国石化及星星充电等单位结合,开展了渣土车纯电动替代运营示范项目。这一个项目让公司能够以与燃油车相同的价格购买无动力车身,再从“电池银行”租赁电池进行运营。每辆电动渣土车每年可节约接近10万元的燃油成本,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推行,重庆高新区的纯电动渣土车数量达到了35辆,市政环卫新能源车则达到了70辆,均为全市之最。同时,新增或更新的公务车100%使用新能源,投放的新能源公交车总数已达到390辆,其中纯电动784辆、混合动力117辆,新能源叉车占比也达到了70%。此外,他们还建成了包括3座商用车换电站和46座充电站的良好基础设施,机关停车场的充电桩实现了全覆盖。
在减排成效方面,重庆高新区通过提升移动源准入标准、设定高排放机动车限行区,以及其它稳步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已经实现了累计二氧化碳减排超过4万吨,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的减排也达到了500吨和30吨,助力辖区空气质量的持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功的措施让重庆高新区的新能源渣土车推广项目荣获了2023年度重庆市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同时移动污染源防控工作也成功入选美丽重庆建设的典型案例。此外,他们的有关政策研究还申请了第九届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奖。这一系列的成功不仅为重庆的交通污染治理探索提供了可行路径,更是为全国范围内的移动源污染防控带来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独特经验。
通过这些努力与成就,重庆高新区不仅为城市环境治理树立了标杆,更为未来的绿色低碳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可能性。在这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重庆高新区正在向世人展示他们的决心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迎接更美好的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